西递景区

亦贾亦商的徽文化

发布于2020-08-252510人阅读

      西递村的鼎盛时期是清初雍正乾隆年代,也是商业经营最为繁荣昌盛的红火阶段。西递商业,有个重要特色,即“亦儒亦商,亦商亦儒。”清初时期的西递人常把经商之人称为“儒贾”和“贾儒”两种。顾名思义,儒贾者,即以营商为名而行儒教之事;贾儒者,即以崇儒为名而行经商之事。徽商对传统的价值观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对传统的贾儒观,本末观加以融合,使儒家文化为自己的商业经营顺利发展服务。徽州商人注重商德和修养,主张“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取利”;颂扬“以善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基”;重视“贾而崇儒”、“兴文重教”。

      正由于徽商中的大多数人都受了较深的儒家教育,使他们在经商活动中,善于运用心计,精于筹算,审时度势,决定取予。被誉为“明经胡氏诗礼孝义人家”的胡贯三祖孙五代任恤可风,力做善举之事,为西递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方志、族谱记载:胡贯三之祖父丙培公曾捐资修建西递至石山两个自然村长达7.5华里的青石板路和外六都的横岗凤凰桥;胡贯三的父亲应海公(官封正三品,通义大夫)和叔父应鸿公除共同捐资村前村后的修桥铺路外,还在乾隆初期重建了村口的梧赓桥;胡贯三所做的好事,更是枚不胜举。他生于雍正癸酉年(公元1733年),殁于乾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是一位典型的“商、儒、官”融为一体的李唐后裔,巨贾泰斗。

      数十年商海的沉浮搏斗,胡贯三的生意越做越大,上至武汉、九江,下至芜湖、南京,中到苏杭二州,开设布店、南北杂货店、作坊、当铺、钱庄,家产如同滚雪球似的向前发展,号称拥有“七条半街”店铺,“三十六典”资产,成为了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胡贯三,官封正三品,通义大夫,继承父祖遗风,乐善好施,除了捐资修建长268米、16个洞孔的歙县太平桥和休宁齐云山登封桥以及黟县渔亭永济桥外,还带头捐助重资倡建了黟县碧阳书院和西递村口的明经胡氏始祖昌翼公的“明经祠”,同时还修造了休、祁、黟三县九处大路160余里。胡贯三有三子一女,长子尚熷,字如川,官至从二品,除了捐造西递村口的魁星楼、文昌阁和潭口村的癸酉桥外还继承父志偕同二弟尚焘捐银一万五千两,两次扩建黟县碧阳书院和县城的东岳庙。三子胡元熙官拜正三品通议大夫,曾任杭州知府,上书房行走。道光甲申年(公元1824年)捐巨资主修《西递壬明经胡氏族谱》,次年初完稿并请了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宰相、岳父曹公振镛(歙县雄村人)撰写《族谱序》。

      胡贯三的孙子胡积堂、胡积成捐资重修村口的“七哲祠”和“凌云阁”以及黟县城乡最大的牌坊——“节孝总坊”。胡积堂毕生经商,晚年专著文章,为国内有名的收藏家和鉴赏家,被列为《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和《中国读书大辞典》。清嘉庆十三年(1808)在胡贯三逝世14年后,朝廷颁发了《奉天诰命》,其中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元熙之父胡贯三,字学梓,捐建书院,造桥筑路,恤灾扶困,福及乡党,善行所及,礼仪兴焉。躬淳厚,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为贻谋之方。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贾而崇义,乐善好施,特赠尔为通议大夫,锡之诰命,于戏!”综合上述,可见西递的鼎盛时期在清初,它与徽商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而商业的迅速崛起又与儒学的普及推动戚戚相关。